發布日期:2021-10-29 11:23:30
1262
在2021年入冬之際,國內局部地區再一次出現了新冠疫情的反復,疫情防控壓力驟增,許多密接人員都在集中或居家隔離,許多群眾也因配合防疫政策而減少外出和聚集,加之寒冬臨近,氣溫降低,人體機能順應氣候變化也出現了相應改變,現就疫情期間的中醫養生和飲食宜忌向讀者朋友做一簡單介紹。
一、冬季氣候環境特點
《黃帝內經》中很早就記載了冬季養生的原則“冬三月,此謂閉藏。水冰地坼,無擾乎陽,早臥晚起,必待日光,使志若伏若匿,若有私意,若已有得,去寒就溫,無泄皮膚,使氣亟奪,此冬氣之應,養藏之道也”。冬三月是指從立冬以后的三個月寒冷季節,冬至是很重要的節氣,所謂“冬至一陽生”“陰極之至,陽氣始生”,冬至是陰陽二氣的轉化時期,也是養生的大好時機,即“氣始于冬至”,此時生命活動開始由由動轉靜,陽氣逐漸內斂入陰。
冬季又是呼吸道傳染病的高發季節,各型流感及新冠病毒在低溫環境中的活力增強,傳染性增加,人體呼吸道粘膜在低溫狀態下的防御能力降低,這就會造成新冠病毒在內的各種病原體容易感染人體,既不利于阻斷新冠傳播,又會在新冠的鑒別診斷上增加難度。
科學養生不僅有助于健康過冬,還可提高機體免疫力,進而達到預防新冠感染的目的。
二、疫情防控下的人體機能特點
在集中隔離、居家隔離、減少聚集和外出等疫情防控措施下,人體隨之會出現以下特點:
(一)運動減少。疫情防控措施會使原來的晨練、廣場舞、戶外運動及健身房運動大幅度減少,人體能量消耗隨之減少,心肺功能下降,尤其是患有糖尿病、高血壓、高血脂等慢性疾病的中老年患者,運動的減少會對這些患者產生非常不利的影響。
(二)居家時間增加。久坐久臥相比平時顯著增加,戶外休閑娛樂活動被看電視、看手機等活動代替,時間過長容易造成兒童近視、頸椎病、腰椎病、便秘的發生。此外,受氣溫降低影響,家庭中多會采取關閉門窗等保暖措施,容易出現室內空氣污濁不流通的情況。
(三)飲食起居錯亂。一些居家隔離或集中隔離人員會出現“天黑不睡、天亮不起”的情況,容易造成生物鐘紊亂,進而誘發或加重失眠、偏頭痛等疾病。不按時進餐或者過量食用油膩高糖食物會給胃腸道造成沉重的負擔,容易誘發膽囊炎、胃炎、胃潰瘍、腸易激綜合征等疾病,更有甚者還會造成肥胖、高脂血癥、冠心病等嚴重代謝性疾病。
(四)心理狀態改變。除了疫情警報會使人出現焦慮的情緒以外,長期的居家以及戶外活動、人際交往活動的減少會使人出現失落、煩躁等不良情緒,如果有抑郁癥或者焦慮癥等基礎精神疾患,可能會造成其進一步加重。
三、中醫養生觀點及應對措施
(一)動靜結合的養生觀
中醫十分重視動靜結合的養生觀念,《黃帝內經》中就有“動以養形、靜以養神”的論述,“動以養形”是指通過運動可以增加肌肉豐滿程度、增強心肺功能、提高人體免疫能力,冬季陽氣內斂收藏、運動不宜出汗過度,推薦練習八段錦、五禽戲、太極拳和氣功等功法?!办o以養神”是指通過打坐、意念調攝等手段,保持樂觀、積極的情緒,使精神條暢?!饵S帝內經》也特別強調了動靜結合的程度,過用其極不僅不會起到養生作用,反而會損傷人體健康,比如《素問·宣明五氣篇》中記載的"久視傷血,久臥傷氣,久坐傷肉,久立傷骨,久行傷筋,是謂五勞所傷”,提示我們動靜結合要有科學性和合理的程度。
(二)四時有別的養生觀
中醫學理論認為春夏秋冬四季作息規律是不同的。在冬季,適當的早睡晚起,保證充足的睡眠時間,有利人體陽氣潛藏于下、陰精的蓄積。在冬季尤其是老年人和有心腦血管疾病的人群,要保護精氣,早睡晚起,以太陽出來再起床為宜,特別是在睡醒后可以躺在床上適度活動以后再下床,不可貿然下床活動,以防造成心腦血管意外。睡覺前可以用40℃左右的熱水泡腳,可驅散全身寒氣,亦可加適量生姜片、艾葉等。對于學生和上班族而言晚期可能難以做到,但一定要早睡,避免熬夜。
此外,冬至后陽氣收斂,氣溫降低,需及時添衣保暖,防寒養藏以護陽氣?;加泄谛牟?、心絞痛這類心臟疾患的患者尤其要注意冬季的保暖,寒冷會使血管收縮,誘發或加重這類疾病。有類風濕性關節炎、頸腰椎病的患者要注意保護關節、頸、腰這些部位。需要注意的是,冬至后著衣也不宜過暖,正如《養性延命錄》所言“重衣厚褲,體不勞苦,以致風寒之疾”。兒童及青壯年、身體健康者衣著過重過暖,人體缺乏體育和寒冷的鍛煉,抗病能力反而減退。對于一些大負荷的運動者來說,大汗之后忌立即脫衣,汗后應及時更換衣服,以免風寒或寒濕之邪侵襲而致病。
(三)飲食調養的養生觀
俗話說“冬至進補,開春打虎”,雖然有夸張的成分,但是在很大程度上說明冬季食療進補的重要性。前面已經講到了《黃帝內經》中“冬氣之應,養藏之道也”的論述。所謂“藏”,整體而言即指補養,就是指飲食當以補陽、補精、補腎為主。
腎應冬之氣,飲食尤其要注重補腎?!澳I為先天之本”且內寄元陰元陽,是人身陰陽之根本,又主藏精,宜藏不宜瀉,因此需要適宜的飲食進行補充。中醫認為,色黑味咸的食物能入腎而補虛,如黑芝麻、黑豆、黑米、黑枸杞等,這些藥食同源的食物可以起到很好的益腎填精、強壯人體作用。除此之外,還有一些適合冬季進補的藥材,如枸杞、石斛、熟地、黃精、桑葚等也能起到扶正固本、養陰益腎的作用。
另一食療的重要原則即補陽,可適量多吃一些羊肉、蝦、韭菜、肉桂等食物。需要注意的是,除了前述的藥食同源的藥材,像人參鹿茸等大陽大熱的藥物并不是適合每一個人食用或泡酒,使用不當會給身體造成一定的傷害,建議在專業中醫師的指導下使用。
最后,推薦一些食療菜譜供大家參考,希望大家能夠在疫情防控的寒冬,通過中醫養生的方法,養出活力!養出健康!
1、枸杞山藥粥
枸杞子15克,山藥50克,粳米100克。將山藥切片備用。加水先煮粳米至半熟,再下枸杞子、山藥,一同煮至米熟粥稠。單獨食用或佐餐。此粥有補肝腎、益精血的作用,適用于肝腎精血不足、脾氣衰弱,癥見頭昏耳鳴、健忘、消瘦少食等。
2、芝麻羊肉粥
黑芝麻10克,羊肉100克,大米100克,蔥粉、姜粉、鹽等調味品適量。先將羊肉洗凈,切碎。將大米放入水中煮沸,放入羊肉,煮至粥熟后,加入適量蔥粉、姜粉、鹽等調味品調味,放溫,即可食用。此粥具有溫補腎陽的作用,尤其適合陽虛怕冷者食用。
作者:黃甫